发布时间:2017-03-21 阅读量:88130
中国科协2017年科普工作要点
2017年是科协系统全面深化改革和“十三五”各项部署深入落实的第二年,是将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和科普各项任务落到实处的关键一年。中国科协科普工作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在全国科技三会上提出的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同等重要的要求,按照《中国科协科普发展规划(2016-2020年)》的部署,以《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为主线,以科普信息化为核心,着力优质科普内容资源、科普阵地条件、科普社会动员机制建设,推动科普人才和科普产业发展,强化科普供给侧改革,创新科普公共服务机制,扎实推进普惠共享的现代科普体系建设,在科普产品供给上取得新实效,为实现2020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比例超过10%的目标奠定坚实基础。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切实履行科学素质办职责,深入推进公民科学素质建设
深入贯彻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实施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充分发挥全民科学素质行动实施牵头和综合协调作用,进一步完善全民科学素质工作共建机制和动员体系,强化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基础工作,营造全社会支持和参与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良好氛围。
(一)深化全民科学素质工作共建机制和动员体系。认真贯彻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情况汇报会精神,做好各成员单位重点工作任务分工,确保会议精神落到实处。
(二)完善各地区协同推进的长效工作机制。推动各地将本地区全民科学素质目标值纳入相关规划、政策法规、重点任务,将相关指标与经济社会发展其他指标同部署、同考核。组织科普经费调研督查,督促各地落实科普经费保障。通过全国科普示范县(市、区)创建等工作推动基层公民科学素质建设。
(三)推进社会力量和科技人员参与科普工作。推进科普资源的开放共享,支持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兴办特色科普场所。鼓励承担重大科技项目的单位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开展科普工作,满足公众对高新科技的科普需求。围绕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以促进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同步发展为目标导向,开展科技人员和科技成果科普成效评价试点工作。推动科学院系统研究生开展科普工作计入学分试点工作。
(四)扎实做好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基础工作。加强公民科学素质系列读本的推广应用力度,向各地有关部门在职中管干部赠阅《新科技知识干部读本》,推动中央党校、行政学院系统将读本列为教学辅助材料。启动修订《中国公民科学素质系列读本》,加强推广应用。建好用好公民科学素质网络测试平台。进一步加强各地各部门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工作信息交流和经验推广。围绕实现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目标,启动中长期公民科学素质建设战略研究。
二、强化落地应用服务,迭代推进科普信息化
以科普信息化建设特别是落地应用为核心,以“科普中国”品牌为引领,以“科普中国·百城千校万村行动”为示范,丰富科普信息化产品和内容供给,构建以科普员为主体的大科普传播社群,精细分类人群、精准推送信息,带动科普中国信息在校园、社区、乡村落地应用和全覆盖,扎实推进普惠共享的现代科普体系建设。
(五)启动实施科普中国·百城千校万村行动,提供精准科普服务。以科普中国落地应用为重点,以提升公民科学素质为引领,积极拓宽科普供给渠道,用三年时间在全国实现数百个城市、数千个学校、数万个乡村的科普中国落地应用,辐射带动科普中国落地全覆盖,让科普中国优质内容惠及城市居民、学生和农民,为广大公众提供精准科普服务。印发《关于开展科普中国·百城千校万村行动的意见》。推动省会城市和副省级城市率先开展科普中国·百城千校万村行动,重点通过与电视台、电台合作开设科普中国频道(栏目),建设科普中国移动端传播体系,建设科普中国e站,组织开展各类科普活动等方式实现科普中国内容落地。鼓励各地结合本地特色和工作基础,探索创新科普中国落地模式。
(六)坚持不懈实施好“互联网+科普”建设工程。强化科普信息化建设专项实施力度,完善科普信息化建设工程体系,创新科普表达方式和工作机制,推动科普领域牢固树立精品意识和质量意识,丰富移动端和落地应用产品。巩固和强化新闻导入、科学解读的快速反应机制,提升各频道和产品的科学性、趣味性、体验性、艺术性和实用性,提升优质科普内容供给能力和精准服务水平。充分发挥“科普中国”和科协组织的影响力,进一步把政府与市场、需求与生产、内容与渠道、事业与产业有效连接起来,实现科普的倍增效应。加强科普信息化建设工程项目实施规范化管理和舆情监测,确保各频道持续高效运行,实现科普中国频道群资源量翻番、总浏览量超过100亿人次。
(七)着力建设完善科普中国云。开发运行科普中国APP及科普中国服务云数据管理、基础支撑、后台服务等相关系统。组建数据中心,开展科普资源汇聚整合、科普数据融合共享、专项舆情监控管理等,及时研判社会焦点和科普热点。组建资源中心,整合汇聚科普中国资源,协调组织相关社会机构和个人生产科普内容,开发科普中国校园、社区、农村等内容套餐,定向精准地将科普信息资源送达目标人群。
(八)聚焦移动端落地应用,实现科普中国信息落地全覆盖。以科普中国APP作为“科普中国”移动端的统一入口,以科普员作为移动社群核心,通过二维码下载、订阅、分发、转发等,建立大社群科普传播圈;层层动员、层层建网、一级抓一级,搭建科普员注册管理、分级分类和信息分发后台,建立常态化的考核和激励制度。以科普员作为社群传播核心,鼓励科普员利用微信群、微信公众号等传播科普中国APP的科普内容,实现科普中国信息在学校、社区、乡村等落地覆盖。继续加强科普中国e站建设,增设领导干部公务员、军营等落地应用推送套餐,更加贴合公众需求。
(九)强化科普中国品牌管理和传播推广。完善科普中国品牌管理,修订《科普中国品牌管理和使用管理办法》,扩大品牌使用和认证范围,优化活动授权流程。继续开展科普中国品牌认证授权、典赞科普中国活动,聘请科普大使,提升科普中国品牌影响力。通过各类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科普活动全方位推广科普中国品牌。完善奖励机制,加强激励管理,对质量水平高、传播效果好、受益面积广的科普中国优秀科普作品进行奖励,对工作表现好、成绩突出的科普员进行奖励。
(十)加强和完善科普信息化建设管理相关工作。编制《科普信息化工程实施方案(2017-2020年)》。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试点工作,整合社会优质科普资源,创建一批科普信息化研发团队、传播团队和集成团队。用众筹众包等方式吸引科技社团、企业、科研院所、高校、媒体和科技工作者、科普创作者、青少年以及社会大众积极参与科普信息化建设,不断深化互联网+科普体系建设。
三、繁荣科普科幻创作,丰富科学传播载体
创新科普创作激励机制,鼓励科普与文艺相结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创新科普表达方式,加强科普文创,丰富有知有趣有用的科普作品和产品供给。深入推进与传统媒体合作,拓宽科普宣传渠道,将科普作品传播给大众。
(十一)推动科普创作繁荣发展。开展科普创作规律和政策体系研究,推动设立国家科普创作基金,以公众需求为导向,支持优秀科普原创作品。表彰奖励社会影响广泛的科普创作者、创作团队,引导支持科研人员和文艺工作者等跨界开展歌曲、相声、戏剧、杂技等形式的科普文创,不断推出思想性、科学性、艺术性高的科普作品和产品。以《十万个为什么》为示范推动融媒体科普创作,推动科普内容一次创作、多次开发、多形式展现、全媒体呈现。开展科普创作国际交流,增强对国际一流科普作品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能力。
(十二)加强推进科幻创作。推动制定科幻创作的扶持政策,建好用好基于互联网的科普文创平台,拓展科幻产业发展空间。举办2017年中国科幻季,打造科幻展示交流平台。开展青年科幻文学作家培训,支持高校毕业生开展科幻文学创作,培育有潜力的年轻科幻作家。
(十三)实施科学百科建设工程。实施科普中国•科学百科建设工程,采取专业认证、通俗易懂、便捷分享、持续迭代的词条编撰方式,聚拢大批科学家、专家和编撰志愿者,共同打造权威准确、接地气、实时更新、海量词条、云端存储的覆盖所有自然科学及其工程技术应用等的网络科学百科全书,围绕重大科技成果、健康生活、防灾减灾等创作科学词条,推动科普元创作。以科学词条为基础,进行科普视频、游戏、动漫等再创作。加快科技创新热词的编辑工作,以图文并茂的形式,阐释科技和产业变革的前沿热点。
(十四)加强与传统媒体合作,进一步丰富科普传播载体。推动《关于丰富和完善科普宣传载体进一步加强科普宣传工作的通知》的贯彻落实,协助中宣部等推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大众传媒开设和办好科普频道(专题、专栏);推动网络视听媒体开展科普宣传。深入推进与中央电视台等主流媒体的战略合作,全力以赴办好大型科普益智类节目《中国青少年科学素质大会》,联合举办大型科普特别节目,合作制播“科普中国”冠名的系列栏目和专题综艺性活动,共同办好科教频道,带动地方电视台开设“科普中国”频道。在人民日报开设科普专栏,发表精品科普文章。实施科普V视项目,为基层电视台和视频终端开展科学传播提供内容服务和支持。
四、推进现代科技馆体系提升,增强科普设施服务能力
创新理念推进现代科技馆体系建设,持续推动中国特色现代科技馆体系信息化、时代化、体验化、标准化、体系化、普惠化、社会化,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虚拟现实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升科普展览展品设计和展示水平,促进各类科普场馆和设施协同增效、公平普惠,让公众特别是青少年通过这些科普阵地和窗口看到科学发展前沿和世界美好未来。
(十五)深入推进全国科技馆免费开放。建立健全科技馆免费开放制度,探索制定科技馆免费开放工作评价指标体系,加强科技馆免费开放服务效果评估,指导科技馆免费开放工作逐年有序开展。推进科技馆免费开放的宣传和经验交流,推动试点单位准确把握免费开放后公众及其科普需求呈现出多层次、多方面、多样式的特点,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免费开放运行管理办法,不断拓展服务领域、方式和手段,全面增强科普辐射力,提供更加个性化的科普公共服务设施和项目。吸引更多公众走进科技馆,充分发挥免费开放科技馆在中国特色现代科技馆体系建设中的示范引领作用。
(十六)推动科技馆体系创新升级。促进实体科技馆与流动科技馆、科普大篷车、全国科普教育基地、数字科技馆联动协作,推动科普公共服务场所和设施公平普惠。启动流动科技馆在全国县市第二轮覆盖工作,推动流动科技馆设计标准化、制作规范化、展览模块化、展品精品化工作。开展科普大篷车内容、管理创新升级工作。支持中西部地区和地级市建设科技馆,提升已有科技馆的展览展示和教育活动水平以及展品研发能力,提高各类科技馆的覆盖率和利用率。进一步提升中国数字科技馆的影响力和示范性,夯实现代科技馆体系科普资源集散与服务平台。
(十七)加大力度研发虚拟现实科技馆。以“超现实体验、多感知互动、跨时空创想”为核心理念,加大力度推进虚拟现实科技馆内容研发,着重做好可推广、可复制的虚拟现实科普项目落地,在全国各类科普场馆、流动科技馆、科普大篷车等推广应用现有虚拟现实科普产品。以先进技术向公众展现重大科技成果和前沿科技热点。
(十八)大力推动特色科技馆建设。激发院士专家和社会各方面参与科技馆建设的积极性。推动有条件的地方及企事业单位等,因地制宜建设一批具有地方、产业特色的专题科技馆。充分利用城市经济转型遗留的工业遗产,结合城市发展规划,建设专题科技馆。引导、鼓励各地科技馆根据本地情况突出专业和地方特色,逐步形成多样化、特色化的场馆结构布局。
(十九)建设完善科技馆标准体系及协同机制。成立全国科普服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组织开展科普相关标准制定工作。推动制定科技馆行业国家标准体系以及相关标准规范,推进科学技术馆建设标准修订工作和《绿色科技馆建筑评价标准》编制工作。创新可复制、可推广的科技馆建设和运营模式,推进智慧科技馆建设模式研究。
(二十)提升全国科普教育基地服务能力。组织开展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的申报和认定工作。深入实施科学大观园项目,通过互联网平台和大数据技术等提升全国科普教育基地服务能力。
五、创新科技教育体系,提升青少年科技创新能力
深入推进科普进校园进教材进课堂,创新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拓展校外科技教育渠道和方式,推动形成校内外融合、社会广泛参与的青少年科技教育体系,帮助青少年树立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远大志向,坚定攀登科学高峰的创新自信,继承和弘扬追求真理、不懈进取的科学精神,努力成长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栋梁之才。
(二十一)切实推动科普活动进校园、科技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联合教育部等推动创新校内青少年科技教育模式,推动将科学课列为基础教育阶段的主要课程,整合科普场馆、青少年科学工作室和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等各类校外科技教育活动场所资源,推动科普活动和科技教育进校园、进课堂。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的融合发展,构建青少年在线科技教育平台,强化青少年科技教育优质资源的开发集成和共享服务。探索校园科普e站和云科普教室建设的有效模式,均衡配置科技教育资源,促进全国特别是农村和贫困地区青少年科技教育发展。
(二十二)创新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扩大中学生英才计划、高校科学营覆盖面和参与范围。提升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明天小小科学家奖励活动、中国青少年机器人竞赛、青少年科学调查体验活动、全国青少年科学影像节活动、全国青少年载人航天科普系列活动等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的覆盖面和影响力,探索科技创新后备人才选拔与培养模式。继续组织优秀青少年学生参加国际和港澳台地区的青少年科技竞赛和交流活动。发挥青少年科技教育品牌活动的带动作用,动员鼓励青少年广泛参加校外科技类活动,促进培养青少年科技后备人才。
(二十三)拓展校外青少年科技教育渠道。联合中央电视台举办全国青少年科学素质大会,办成高水平、有广泛影响力的科普品牌节目。指导各省积极探索利用本地电视媒体开展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的新模式,培养学生科技兴趣,提高青少年科技实践探究和创新创造能力。动员高校、科研院所、科技型企业等机构面向青少年开放实验室等教学科研设施。推动中小学生走出校门到科普场馆参观科普活动。
(二十四)开展科学教师和科技辅导员教育培训。强化“互联网+青少年科技教育”的理念,完善科技辅导员培训体系,切实提高科技辅导员指导青少年开展科技活动的能力,开展科技辅导员专业水平等级认证试点工作。推进全国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培训基地建设,扩大培训师资队伍。围绕各类科技教育活动开发集成系列培训课程,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培训。制定培训课程开发、评估和准入标准,开发培训效果评估标准和评测系统,提高培训质量和效果。
六、突出重点、攻坚克难,提升科普惠民服务水平和实效
以科普文化进万家和全国科普日等活动为重点,深入推进基层和重点人群科普工作,提升科普惠农和益民服务水平,增强科普惠民实效。
(二十五)提升基层科普服务能力。建立基层公民科学素质工作动员体系,完善基层公民科学素质建设联合协作机制。组织开展2016-2020年度全国科普示范县(市、区)创建工作,开展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创建活动。深入开展科普文化进万家活动。继续开展全国农民科学素质网络知识竞赛和农村妇女科学素质提升活动。深入落实《关于支持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开展农技社会化服务的意见》,推动农技协转型升级。以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为重点,加大科普资源集聚和倾斜力度。实施科普援藏援疆工作,加强双语科普创作与传播。做好科普助力精准扶贫相关工作。
(二十六)以全国科普日活动为示范,大力开展主题科普活动。以“创新驱动发展,科学破除愚昧”为主题开展2017年全国科普日活动。策划组织科普中国·2017年全国科普日专题节目。全年围绕健康中国、绿色发展、核安全利用、化学工业、垃圾焚烧、环境保护、防灾减灾等公众关注的热点主题和“5.30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全国科普日”“第十九届中国科协年会”等时间节点开展大型主题科普活动,并在全国形成高潮。广泛开展群众性、经常性、社会性科普活动,弘扬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传播科学知识和方法,倡导科学健康文明的生产生活方式,不断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围绕社会热点焦点和突发应急事件等及时、准确、便捷为公众解疑释惑,破除愚昧迷信,提升正能量。
七、推动科普队伍和科普产业发展
(二十七)加强科普队伍建设,深入推进科普人才建设工程。启动国家级科普拔尖人才选拔工作。大力推进科学传播专家团队建设工作,将科学传播团队建设作为年度全国学会科普工作考核评优的一票否决项,推动至少20个学会组建科学传播团队,使全国学会建有科学传播专家团队的比例提高到60%以上,受聘科学传播专家超过6000人;开展首席科学传播专家续聘和新聘任工作,推动受聘首席科学传播专家超过420人;开展首席科学传播专家沙龙活动,不断提升首席科学传播专家的科普技能和水平;举办“科普中国·首席科学传播专家大讲坛”等示范性活动,为科学传播专家搭建科普服务平台。深入推进高层次科普专门人才培养试点工作,开展试点工作总结,研究试点工作发展方向;继续实施中国科协研究生科普能力提升资助项目。加大力度开展科普人员培训工作,探索面向不同对象持续开展多层次、多方式、制度化、规划化培训和继续教育的有效模式,不断提升科普专兼职人员的创新能力和专业水平。加强科普人才培养师资、课程、教材、基地和在线学习平台建设,夯实科普队伍建设基础性工作,促进科普学科和专业建设。推动科普志愿队伍建设,发挥好离退休科普志愿者队伍的作用。
(二十八)推动科普理论研究和交流研讨。举办第七届海峡两岸科学传播论坛,开展两岸科学传播跟踪分析和研究,搭建两岸四地科学传播平台。举办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科普场馆发展国际研讨会,实现流动科技馆和科普大篷车等科普资源的跨国流动。举办第二十四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集聚科普工作新观点新经验;围绕创新性国家科学传播、我国科普公共服务能力、科技人员和科技成果科普效果、科普信息化建设和网民科普需求等科普重大选题,开展系列理论研究与学术交流。
(二十九)推动科普产业发展。组织科普产业发展研讨,开展科普产品发展状况研究。探索建设科普产品和服务在线展示平台和在线交易平台,制定科普产品推荐目录,推动科技创新成果向科普产品转化。